正常聽力兒童的言語發展階段:
初生至一個月
留意人的聲音
聽到聲音會眨眼、手腳舞動或靜止不動
媽媽的聲音及柔和的音樂可舒緩寶寶的情緒
一至三個月
會被突如其來的巨響聲驚醒
頭部會隨著聲音的方向轉動
會聆聽音樂
聽到熟悉的聲音會笑
開始發出「咕咕」、「呀呀」的聲音
以哭鬧、咕咕聲、表情和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
四至七個月
在房間的另一邊說話也會引起他的注意
會轉個頭來尋找聲音
對他人的叫喚作出回應
開始牙牙學語,發出巴巴、打打等沒有意思的聲音
玩唇、噴口水、吮吸舌頭、開始咬東西、活動說話器官
八至十二個月
愈來愈留意別人的說話
在手勢或環境的提示下,能明白簡單的指示,例如:「俾媽媽」、「拜拜」、「唔好」
望向輕聲的聲源
用手指指著、配合其他動作或說話來表示自己的需要
牙牙學語,嘗試模仿單字
發出一連串像說話的聲音,像「太空話」般,別人難以聽懂
一歲至兩歲
能分辨多個熟悉人物的名字、物件名稱、身體部位
不用動作提示也能跟從簡短的指示,例如:「俾波我」
會自發地說出一個至兩個有意思的單字,例如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、「奶奶」
通常是先學會說名詞,稍後才學會動詞
開始將單詞組合起來,例如「去-街街」、「食-餅餅」
兩歲至三歲
能跟從簡短的指示,例如:「把車子放進玩具箱」
會辦別常見物品及其圖片的名稱
明白動詞及形容詞,例如:「打開」、「熱」等
懂得回答簡單的「是否」、「甚麼」、「哪兒」等問題
會說簡單的句子,如「哥哥-食-糖」
開始使用代名詞,例如「我」、「你」等,但 很易混亂
在提問下懂得說出自己
兒童聽力檢查
聲音可以響亮或微弱、尖音或沉音來描述。小提琴或鳥鳴是尖音(即高頻聲音)的例子,而低音提琴或街道上交通噪音則是沉音(即低頻聲音)的例子。聽力學家在進行聽力檢查時,測量的是兒童能聽到不同音調聲音的響度,結果會標註在聽力圖上。
它可使聽力學家了解兒童聽力損失的程度和種類,從而提出適當的處理跟進意見。定期進行聽力檢查可隨時監控聽力變化情況,可讓家長清楚瞭解兒童的聽力狀況。
以下兩種聽力測試技術常用於新生兒聽力篩查:
耳聲發射測驗
(Otoacoustic
Emissions Test - OAE)
檢測內耳耳蝸外毛細胞功能是否正常。此測驗有助於確定聽覺損失位置及顯示正常聽力情況時應有的反應。
由於OAE量度非常細的內耳反應,任何的肌肉活動或哭泣都會阻礙儀器進行量度。因此,測試時嬰兒必須安靜或處於睡眠狀態。家長可於測試前餵奶,一般情況下可以令嬰兒在測試中較安靜。
聽覺腦幹誘發電位測驗
(Auditory Brainstem
Response Test - ABR)
此測驗可評估由內耳至腦幹部分的整體運作。聲音會經由耳塞傳送到耳道,再以電極安全及準確地量度聽覺神經及腦幹的反應。
由於誘發電位的電波反應非常細微,檢查時必須非常安靜,以免產生干擾,受測者可於睡眠、麻醉或安靜狀態下進行測試。整個測驗過程需時約一小時。
以下兩種聽力測試技術常用於新生兒聽力診斷:
耳聲發射測驗中耳聲阻抗測驗
(Impedance Audiometry)
主要分為兩部份:中耳氣壓檢查及中耳聲反射測驗。中耳氣壓檢查主要評估中耳氣壓及耳膜功能是否正常。中耳聲反射測驗主要評估耳膜背後兩塊肌肉的運作是否正常。
聽覺穩態誘發反應測驗
(Auditory Steady State
Response - ASSR)
利用穩態信號誘發大腦的反應,可以評估受測者於不同音頻的聽力程度。
溝通模式
聽障兒童的性格特質與一般人無異,同樣會因成長的背景、教育環境的影響,而塑造成不同的特質。但聽覺上的障礙,他們較缺少與他人互動的機會,造成人際相處技巧的不足。我們應多為他們設想,使他覺得跟您交往很舒服、有信心。說話時和他面對面,眼睛直視對方,慢慢地說,對方可以由您的臉部表情和唇形變化,而知道您在說什麼。不要輕易放棄與他溝通,儘量運用口語、手語、筆談、板書、圖片、實物、動作、表情等肢體語言,以達到溝通的目的。
儘量讓他們去做想做的事,讓他獨立自主,自己嘗試、參與任何活動,不要誤解、過度保護、或太多的幫忙。肯定他的能力,給他表現的機會。鼓勵他、支持他、接納他,教育他、給他工作,待他一如常人。唯有瞭解與寬容才是聽障者真正需求的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