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科醫生專訪:社交受限制下,孩子身心健康要注意


發佈日期:2021/08/06
  • 分享至:

兒科醫生專訪:社交受限制下,孩子身心健康要注意.jpg

「社交」是成長學習的重要一環,透過與他人互動,小朋友學會表達情感,理解並掌握新知識。兒童處於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,更加需要與人相處。疫情下大部份學校停課,孩子的社交活動銳減,不少家庭憂慮健康風險,甚至主動自我隔離,情況令人擔憂,家長會否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需要?


我曾經接觸一個較嚴重的案例:由於爸媽都需要工作,於是把孩子交由祖父母照顧。祖父母擔心孫兒被傳染,一直不敢帶他外出,幾乎是與世隔絕。直至近期,疫情稍為緩和才有機會出門。當刻才發現,孩子變得十分怕人,出現社交恐懼,需接受心理輔導。


鬧情緒還是情緒病?小心注意3個跡象!


幼兒長時間缺乏社交互動,會影響情緒控制能力,令情緒問題被放大、反應變得激烈。聽障兒童更可能因為語言能力不足,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,覺得不被理解,就更容易大發脾氣了。


小朋友鬧情緒十分常見,但鬧情緒的背後是單純想別人關注,還是患上了心理疾病?要判斷兒童是否受情緒病困擾,我們可注意以下三種跡象:(1)情緒難以受控;(2)作息時間變得混亂;(3)脾氣明顯轉變。如察覺孩子出現這些跡象,就可能需要諮詢專業人士意見。

兒科醫生專訪:社交受限制下,孩子身心健康要注意1.jpg

陪伴和溝通,是舒緩情緒的最佳良方


小朋友是一張白紙,身邊人一舉一動都是他們的學習對象。如果父母心情焦慮,子女亦會感到受壓。不少家長都覺得子女的學業被疫情拖累,因此頻頻要求學校增加功課、測驗和習作操練。學業成績固然重要,但凡事應該恰到好處;父母可按實際情況調節期望,多點鼓勵,讓孩子愉快學習。


此外,聽障兒童家長應與言語治療師及聽力學家保持溝通,掌握孩子的語言發展進度。父母在家中亦可使用視像通訊軟件,讓小朋友與親友聊天,保持與外界交流。


其實,小朋友最關心的並不是住酒店或去主題公園,他們最希望的只是跟爸媽在一起,一同經歷種種變化和感受新鮮事物。趁疫情好轉,各位爸爸媽媽不妨陪伴孩子外出活動,一同創造親子回憶吧!





回最頂